吳忠市按照退役軍人事務廳“一市一品”的部署,以“一縣域一特色”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發揮退役軍人作用,在高質量發展中貢獻“兵”力量。
一、在政治建設中實施“凝心聚魂”工程。一是在思想教育上有新高度。堅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常態化教育融合,夯實共同思想基礎。將退役士兵適應性培訓、自主擇業干部的教育培訓納入黨校培訓,組織復員干部到延安接受紅色革命教育,教育引導退役軍人堅定“四個自信”、“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意識。二是在陣地建設上有新舉措。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陣地建設融合,構筑共有精神家園。打造“軍休和諧家園”,提升“一校兩場四室”使用功能,資源共享、融合辦學的模式搭建軍地各族群眾交流交往交融,實施澇河橋烈士陵園改擴建項目、提升改造鹽池縣革命烈士紀念園、青銅峽市余家橋烈士陵園申報第七批國家烈士紀念保護單位,增強各民族群眾的情感聯系、心靈契合,形成共同價值追求。三是在弘揚傳承上有新載體。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文化浸潤融合,增強凝心聚魂力量。尋找參加吳忠解放的戰士3名、拍攝《一封未寄出的感謝信》微電影、“老兵口述歷史”等20部,退役軍人事務部創四優作品閱讀量超2000萬的《1950跨過鴨綠江—哈生貴》、“冰山紅嫂”等24部作品和文章在春風化雨中增進退役軍人的文化建設和各民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
二、在服務發展中力促“老兵品牌”提升。一是在政策落實上出實招。結合國家、自治區政策文件出臺《吳忠市建設退役軍人作用發揮示范市實施方案》等6個政策文件,推動退役軍人工作“四化”進度。采取“積分制選崗+精細化推崗+精準化安置”和“縣級崗位+市級統籌+跨區選崗”的方式,優先優厚安置轉業軍官和退役士兵。市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退役軍人保障法》實施檢查和擁軍優屬工作調查,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組織保障。二是在激勵機制上下實功。4人獲全區“最美擁軍人物”“最美軍嫂”稱號,王啟才獲全國“最美擁軍人物”提名。機關事業單位、社區工作者等設專崗招錄90名退役軍人。1名退役軍人獲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榮譽稱號,市級和鹽池縣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獲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全國退役軍人事務員新職業試點補齊“五有”“全覆蓋”短板,在工作崗位上激發民族團結內生動力。三是在發展格局上見實效。聚焦“9+N”重點領域,推動各族人民共同繁榮發展。7名優秀“兵支書”掛職鄉鎮黨委副書記,祝軍在全國退役軍人“兵支書”培訓示范班代表寧夏作經驗交流。26名退役軍人組成公益訴訟志愿隊。吳忠藍天救援隊參加抗洪、地震搶險救災受到社會好評,官聰獲全國紅十字志愿服務先進典型。8名退役軍人開辟電商直播新路徑,739家軍創企業帶動近萬名退役軍人就業,在吳忠市“六新六特六優”現代產業中發揮作用,投入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三、在軍地合力中豐富“示范創建”內涵。一是氛圍營造增民族團結進步之福。深入推動“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開展紀念延安雙擁運動80周年系列活動,打響“吳尚光榮 情有獨忠”軍地活動品牌,舉辦“你好,雙擁模范城”全媒體發布儀式,《新時代中國雙擁》雜志用18頁大篇幅報道我市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貢獻吳忠雙擁力量。二是軍地共創固民族團結進步之基。將創建雙擁模范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市有機融合,駐吳部隊堅持助力吳忠市三區建設,連續25年開展義務植樹,建成生態長廊500多公里,投入960余萬元助力“支部提星、產業提效、助學提志、鄉風提味”四大賦能工程建設,鞏固軍民融合、民族團結大好局面。三是崇軍行動鑄民族團結進步之魂。社會化擁軍在吳忠蔚然成風,與海防連共建順利推進,政企業小分隊行程4千多公里慰問戍邊連隊,舉行“兵媽媽談心”等活動100余次。不斷織密全域“崇軍網”,兩條崇軍行動商業街和合作單位涵蓋10大領域優惠優待服務,積極營造“民族團結一家親”的良好社會氛圍。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